体外诊断行业
In Vitro Diagnostics,IVD
体外诊断是指从人体中获得的样本(血液、体液、组织等),使用体外检测方法对疾病进行预防、诊断、治疗检测、后期观察、健康评价、遗传疾病预测等。体外诊断可以提供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检验信息,目前在临床上约有80%的疾病诊断依靠体外诊断。
根据《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》数据表明,我国体外诊断行业一直保持18%以上的增长速度,从2016年的43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90亿元,到2022年约1200亿元。这里有新冠一定的推动作用,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、经济增速快以及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,近几年医疗保障投入和人均医疗消费支出持续增长,处于高速成长期,国内体外诊断市场前景后续会稳步增长。
IVD行业划分
In Vitro Diagnostics,IVD
根据《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》将IVD行业按技术平台划分,免疫诊断市场份额最大,占据38%的市场份额,其次为生化诊断、分子诊断、POCT诊断,分别占据19%、15%和11%的市场份额,微生物检测、血液检测及其他检测方法瓜分剩余17%的份额。
后疫情时代,各技术平台都在寻找新的方向。按照当前行业研发关注点来看,未来POCT和分子诊断将会是黄金赛道,基于其快捷、便携、准确、简单、全面等优点,未来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可能会超过生化诊断,与免疫诊断形成新的“三足鼎立”市场格局。
为什么是分子诊断?
Molecular Diagnostics
需求爆发、技术驱动、政策扶持是分子诊断被市场追捧的关键点。
相较于免疫与生化诊断已经进入行业的“成熟期”(生化诊断试剂基本实现国产化,国产试剂的进口替代率已完成60%以上),后续领域整体增速会逐渐趋于平稳,分子诊断行业处于增长快速的“成长期”。从2016年到2022年,在IVD行业保持在18-20%的增长速度前提下,分子诊断领域始终保持在30%左右的增速,从2016年的65亿元增至2019年的84亿元,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分子诊断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至226亿元,这两年虽然从高位下降,但是2022年分子诊断市场预计有182亿,依旧是IVD行业增速最快的方向。
国内目前主流的分子平台还是进口平台,国产目前仍然在加速赶超中,整体依旧呈“金字塔”趋势,进口品牌“领跑”,国内龙头公司“带头”,其他细分方向中小型企业“百花齐放”。近年来,国家政策针对国产化率较低的高端体外诊断仪器,如基因测序平台、定量PCR诊断平台以及关键生物活性原料等领域,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,有针对性地扶持国产企业做大做强,政策利好势必会推动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。
分子诊断划分
Molecular Diagnostics
按照技术平台划分,与全球分子诊断市场类似,PCR也是国内分子诊断最成熟的技术,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(约40%),目前,二代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逐渐成熟,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,其他技术平台也在不断的发展。
按照产业链进行划分,可分为上游产业的原材料生厂商与仪器设备供应商、中游产业的诊断试剂盒的研发生产商与测序服务商,下游科研与临床应用场景,如当前炙手可热的感染领域诊断、产前诊断、肿瘤早筛等。上游设备、元部件与试剂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源头,当前主要依赖于进口。对于设备领域,高端设备领域由于技术壁垒,主要被Illumina、ThermoFisher、BioRad等跨国公司垄断,国产品牌仍处于起步阶段。
对于试剂来说,2015年国产试剂原料的占比只有9.1%,预计到2024年,国产试剂原料占比能够提高至13.5%。对于原料的进口替代来说,国内政策始终处于激励的状态,在2021年发布的《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》中表明需要保证诊断试剂的安全、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政策推动下,国有品牌进行进口替代的“发力点”也很明确——就是安全、有效、质量可控,那么哪些企业能够把握住试剂研发这三个关键点,也就能够在市场上占有“一席之地”。
分子诊断原材料市场细分
Molecular Diagnostics Raw Materials
对于分子诊断上游原材料三大主体——设备、元部件与试剂来说,毫无疑问,试剂起着“中流砥柱”的作用,可以根据主要应用场景将试剂再进行细分——提取类、检测类和测序类,详细划分如下图所示:
对于以上各个细分领域供应商来说,既有如ThermoFisher、Takara等全能型选手,也有某一类别方向特别突出的企业,在后续的供应商分析中将进行详细讲解。
IVD行业交流群